首页 > 穿越小说 > 迷雾星球的曙光 > 第89章 本觉生念显识相,性空妙有一如观

第89章 本觉生念显识相,性空妙有一如观(1/2)

目录

盛施柔和候韵音,以及李世成,道雅萱,魏子豪今天学了《妙法西域记》的三十六记,记录如下:

我问上师:既言本觉明妙不被染着,“阿赖耶识”“念”“本觉”三者关系仍感模糊,愿闻其详。

上师回答:阿赖耶识为念之名者,念不起的话菩提性觉明知无需定义成识。就是见闻觉知,也有细微的念想,念念相续如瀑流不止,就会展现为色声受法等类。反过来,又因为某种明白(识)而发觉,又会成就念起,即性觉必明,妄为明觉,故“念”即本觉发用之相,这种发用中一定会包含着某种法义知见,就是识。故识于众生知见的无明中成就,皆因众生将“性觉”妄执为“明觉”。若离诸般妄见,本觉明妙,本自清净。

我问上师:那阿赖耶识究竟是有是无?

上师回答:试以喻明之:人不饿时,焉能兴起做饭之念?

我回答上师道:那自然不会。

上师回答:“饿”虽无形质,饥时则驱使人行动,饱时则了不可得。阿赖耶识亦复如是——本觉发用时,识随念名之,名为“有什么”;本觉寂湛时,识无自体,说“有”亦空。

我问上师:本觉发用,是否以阿赖耶识为因?

上师回答:譬如“饿”是求食之欲,本觉发用源于众生贪求之性,非识自有灵明而主动生欲。识种妙用无尽,根源在菩提本觉明妙,妙就妙在众生欲起,性觉即起,故非真有“无量识种”藏于妙心出入而为。

我问上师:若无“识藏”,菩提真性妙明如何彰显?那这个“妙”也引导不出来啊,就如同没有诱饵鱼儿也不上钩啊?

上师回答:此乃菩提道体之甚深玄妙,非世间思维可测。前尘万相,妙心本自清净不染,岂有“藏识”可得?何以故?所谓“明即所明”,故性体不被染着。也就是说所明消失后,当时对应的那个明也就寂灭了,双双入寂,又如何体现这个染着呢?众生一执一欲取,妙心即随执起,现前尘法影,其用不可思议。故色尘等类,从本心升起,皆因“能明”与“所明”本自一体。

我问上师:如此,则世间万有莫非“无中生有”,非“有”本恒存?连这个“无”也是个假设,这寂灭之体,好像也是非有非无,妙常不动而即有既无。

上师回答:正是这般,故不能用言语通达,只能勉强喻之,“性空妙有”。故众生之执、贪、欲、求,即是诸法生起之根本,即说种种心生,则种种法生。反过来,种种前尘留碍又成了众生贪求的依据,即种种法生,则种种心生。所以,世间有为相非菩提有藏识吐识之有为性。

我问上师:那我如何契入这般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的妙理?

上师回答:“色”为所明之境,“空”为能明之性。当体认一物时,“能明”与“所明”本自不二,故言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。故空与不空,在于众生知见,非关实相。若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,知见对立内外,无论如何解释色空,你也不能契入。

我问上师:我一下子还是不能破除内外对立之别而明了“色声是从心升起的识知幻影”的真相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