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8章 悟理为基需实修,破执见性达本真(1/2)
盛施柔和候韵音,以及李世成,道雅萱,魏子豪今天学了《妙法西域记》的三十五记,记录如下:
我问上师:若此身为业果报身,所处世界为业果报地,人畜等六居而随业受报。然一切皆菩提性本然故,妙明唯一。若不妄认迷执即见菩提实相,了障即空。如此这般,出离轮回看似“明白即可”,为何世人仍于恒沙劫中沉沦六道受苦?
上师回答:你既然问“如何出离生死轮回”且言“明白则解脱即达,知幻则出离即离”。那我这里补充几句:菩提妙心本自寂湛不动。如来妙性无来无去,生灭皆虚妄假名,灭此生灭妄见即显真如,是名出离。世人执生死为实有,故随往昔业障受报——业障虽或非今生所造,然执受者以为“报我”,逐分众生共业感召,六道随业别居,轮转不休。
我问上师:为何当下不执生死妄见即可出离轮回?
上师回答:轮回即生死妄见之相,生死妄见即名轮回。妄见坚固则成报果,辗转沉溺。实则报果本空,离此妄见即契真如。何以故?若不着生灭之相,那生灭变迁又如何为?故知此能为之性,妙明常住,不动不失,清净不染,是名出离轮回。
我问上师:既知生死当下可离,众生为何甘受此妄见苦报?
上师回答:迷与悟只在一念之间。世人执取生死两端,以生为父母所赋,以死留子孙为念,劳苦一生,不知生随业转、死随业迁。所谓父母子孙,皆业感现前,妄说“报我”,我相即立,父母子孙亲戚,以至于人畜等相亦立。而后见闻觉知,迷障生贪,复造新业。殊不知见闻觉知之业感,为清净菩提妙明本然,了障即空,非生非死,非来非去,清净明妙。若不能通达此“本自清净,妙常无为,湛明常住”的如来实相,则迷障如同此净妙明体的影子,于根尘“见认”中常随,何谈出离?故遇色,受,想,行,识,爱怨、痴慢等影境,亦当观其如幻,不可贪着。
我问上师:有修学者言“学佛即了因果”,是否如此?
上师回答:“了因果”非“修因果”,当细辨其中差别。今之父母子孙皆因果所现,若能了达其虚妄不实,心无挂碍,则生死皆名自在、恐惧不生,是名见道、出离轮回。然业障现前时(如生老病死、爱怨别离等苦),凡人难能自持,需于修持中提前下功夫。
我问上师:下功夫是说“专注”呢?还是“无所住”呢?
上师回答:经言妙觉如来“专注当下即见”,比如观听“耳根圆通”,或者观照念头起灭,比喻数呼吸等,此皆是专注当下,念头起处即是菩提妙处,念灭生处,即是菩提明处;又言“清净人得道了处,执心不起,不住即真”,此二者,初学人不能明辨,我这就为你解答:“不住相”是因彻悟“处处觉性妙明不失”,故能于妄念起时照见此真如性然而不着一法,了妙觉明定如如不动,此即“入佛三昧”,是开悟者的功夫。若未明了菩提妙明第一义定,空谈“执心不起,不住即真”,不过是口头禅。初修者需从“住念观修”入手,观照念头即如观定,久之则念起不随,觉照如如不动,譬如观水妙明流淌而照性不为所动。故刚悟道者可借“住声音修”(如耳根圆通法门)入道。
我问上师:若“无所住”是开悟者的功夫,为何有明悟者言“无证无修,明白即是,即说如是”?是否还需要实修功夫?
上师反问:试问:若已了知“一切所见,若不执取,皆性本然,非是山河大地等有为相,不住即真”,是否仍会贪着美色?他人辱骂捶打时,是否仍会起嗔心?
我回答上师:执心扰乱,尚不能做到。
上师接着说道:故知,唯有实证“法我二空”、安住如来正定者,方能行“不住即真”,此非空谈,需真修实证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