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小说 > 八十年代渔猎日常 > 第390章 这块地买的值

第390章 这块地买的值(1/2)

目录

第390章这块地买的值

一家子走到去海滩的路口,就看到李父挑着两筐杀洗好的鲜货过来,竹筐

“阿爷,我阿爸回来了!”李小洲欢快的跑过去打招呼。

“乖!”李父乐呵呵的应了一声,慈爱的看向李长乐,“赶紧回家洗洗,吃过午饭,去眯一会儿。”

“等会儿到船上睡。”李长乐两人见竹筐里装着墨鱼鲞,还有两大篓墨鱼卵,上前一人端起一盆。

“阿爸,家里囤了多少墨鱼卵干货”

“六七十斤。”李父说道,“今天的有卵的墨鱼多,晒了五六张晒帘。”

李长乐想起家里腌制的几大缸墨鱼墨,“阿姐十六开张,把缸里腌制的墨鱼墨也送去卖。”

墨鱼卵只有雌墨鱼才有,大的墨鱼卵有鸡蛋大小,小的跟鸽子蛋差不多,以前杀的都是混合着墨鱼墨、墨鱼膏腌制的。

李母每次舀一勺腌制好的墨鱼墨和墨鱼卵,加老酒、姜片蒸熟后,再倒一碟红醋蘸着吃,孩子们每次都抢着吃墨鱼卵、其次墨鱼膏。

李长乐也很喜欢,墨鱼卵腌制好后,像千层糕一样有层次感,吃的时候剥下一片,入口滑腻又富有嚼劲,还特下饭。

腌制了四五缸,一直都没送去卖,李母觉得占地方,就把墨鱼卵剥出来晒干品,墨鱼墨和墨鱼膏送给村里帮忙的妇人,两月功夫才攒了这么点干品。

他们家晒的是生制干品,墨鱼卵用海水洗刷干净,沥干水份后,摊开晾晒在用细竹篾编制的晒帘上晾晒。

晴朗的天气,晒上三四个钟头,当墨鱼卵表皮干燥呈薄膜状时,挨个翻面再次晒制,日头好两三天就能晒干。

熟制干品,则是用加盐的滚水稍加煮制后摊开晾晒。

周若楠说道:“我记得供销社卖两角五一勺,还没一斤,咱们卖两角五一斤,应该好卖。”

李父笑着点头,“阿金昨天来说,选的十六的日子,你阿娘就想到了。今天的墨鱼墨和墨鱼膏就没送人,全都留下装桶,下午你姐夫回去的时候,拉到涂下桥腌了卖钱。”

“听说墨鱼卵在旧时,都送皇宫给皇帝老儿吃的。”

“咋不是!”李父笑道,“皇帝老儿也是人,咱们觉得好吃的东西,他们肯定也喜欢。”

他顿了一下又道,“家里攒的那些墨鱼骨,今早我跟阿肖拉到镇上,送中药房卖了六十多块。”

李长乐嫌弃道:“多少钱一斤啊攒了这么久,才卖这么点钱”

墨鱼骨中药上称之为“乌贼骨”或“海螺蛸”,是止血、收敛常用中药。

“三分钱一斤,比青占价钱还好。”李父满意的说道,“我还以为就一两分一斤呢!”

周若楠笑道:“我也觉得蛮好的,墨鱼从里到外,一点都没浪费,全都能卖钱。”

“海鳗也是。”李父乐呵呵的说,“晒干的鳗鱼胶也有七八十斤,就是不晓得价钱咋样。”

“你放心,鳗鱼胶虽说没黄鱼胶值钱,拿去卖的话价钱肯定不便宜。”

“贵贱都不怕,只要能卖钱就比扔了好。”

说话的功夫就到了南山凹,几人刚到金家外面,大黄和阿旺就摇着尾巴迎了上来,绕着李小海和李小洲打转。

到了新房外面,只见一楼的预制板已经铺设好,几个泥水匠和粗工正在铺灰浆。

这年头乡下建楼房还没人用现浇,大都是用的预制板,两张板连接处有裂缝,还得铺一层灰浆以免渗漏。

家里人手忙不过来,李长乐兄弟跟张得金商量后,给泥瓦匠还有木匠一人一天加两块钱的工钱,只包中午一顿饭,他们省了不少事,工期也快了很多。

李长乐跟周若楠提着竹篓朝晒架走,只见出门前才平整好的晒坝里,耸立着一排排两米来高的人字晒架。

每一张晒架两面,间隔约五十公分的距离,就横架了一根硬头簧竹,上面整齐的挂着鳗鱼鲞、墨鱼鲞,鱿鱼干,马鲛鮳头、水潺……空气中散发着一股若有若无的咸香味。

李小洋、李小青几个都在坝子里帮着晾晒鲞头,见他回来放下手里的活跑了过来,“三叔,你回来啦”

李长乐一人撸了一把,“乖!等会儿给你们钱买酸梅粉吃!”

“三叔,”李小涛拉着他,“我们不想吃酸梅粉。冬阿公家才进的干脆面,里面有五香粉,又香又脆,好吃的很。”

“阿爸,好吃的!”李小海几个也连连点头,看样子都买了尝过了。

“馋猫!”李长乐撸了他一把,“让你们上学,你们天天去关注冬阿公家的小卖部。”

小卖部的零食品种越来越多,孩子们又迷上了干脆面。

小小一袋,里面装着一袋调味包,撕开撒在面上,咬得嘎吱作响,他记得这东西好像卖了好久。

一旁撸狗的李小洲和李小美听说要买干脆面,丢下狗子跑了过来,“阿爸,(三叔)给我们买一袋嘛,吃了保证好好干活!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