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穿越小说 > 迷雾星球的曙光 > 第86章 理解不同显世界,因果交织成乾坤

第86章 理解不同显世界,因果交织成乾坤(1/2)

目录

道朵儿在金山村待了一天,就带着候韵音回了鹿泉县母亲家里,杨氏已经70岁的人了,总是问这问那的,还总说凤儿凤儿怎么怎么样的,候韵音不爱听她唠叨,就上鹿泉山找盛施柔玩去了。

来到山上,他们学了《妙法西域记》第三十三记,记录如下:

问:即说“明白之性”是菩提真性,众生本具且无差别,于众生为何形态各异?人还有善恶、喜怒、贪嗔等行为?

答:菩提本性本自清明,自己以个人知见分别,迷为人我众生。个人知见,因其执取外界事物不同,心生“理解”就不同,不同理解导致行为差异,此乃众生相异、善恶分化之根本。故需善知识引导合道之解,超越分别。

问:此说似在思维层面打转,“理解”非究竟解,是否不合大道?

答:我们平时说他不“理”我,这个“理”字自然说的是“如来觉知反应”。故“理”也是菩提如是功德,“解”需借信息交流。故法义因信息而立,世界由理解而显,故知世界是理解的产物。语言能说六根尘法,故人比其他众生容易悟道。菩提虽不待理解,却需借理解通达中道了义。

问:我明白了,“理”是如实观照之境,众生本俱此如是功德,由此观照做出的反应就是解,但对心境解释各异,故一人一世界,各自世界因理解不同都有各自的因果脉络,各自的因果又穿插交织,这无量的世界看起来又似一个世界。如此这般,可否说世界是“染着的真如道体”?

答:言“真如被染着”,如执“心藏识种”是一样的道理,只是说法有异。这种因果脉络,源于众生习惯性理解,比如两个人同时被骂,一个习惯性理解为好的人就会自察,一个经常习惯理解为恶的就会嗔怨。这样,被骂导致的结果因这习惯而有所不同,此皆因众生妄想心所,妄说我“心”如何,我是什么样的人,又如何如何。故真如“染着”或者本心“藏识”就是世界的说话,不过妄心习气假立,岂有实体?这样的心,只是众生知见以及理解的集合体。故一心一世界,脱离了众生心,世界也就说有实无了。

问:那“我心即宇宙”是否为真解?

答:菩提真性当下即见,本无相碍。若将“见”性名为“心”性,说“心即宇宙”亦无妨;然众生以业习立“心”相,再论对错,已是妄想,那这样的世界宇宙已是虚妄相想了。故离“世界”“心”等概念,方契真解——知二者俱非,即是真理。

问:众生妄立各自有心为众生心,不同的众生心有不同的业习惯性理解,进而就有各自的因果脉络,那么“各自的世界”为“各自的心显化”是否正解?

答:义理无绝对对错,随人而立。世人执“有”见“有”,执“无”见“无”。“世界”乃假名,实相皆菩提妙明本,法于此本瞬间起灭,何有世界呢?六根觉见的世界,妙性非一非六、即一即六,“一”“六”皆方便说,此种方便说,又现种种无量解。

问:“世间一切唯心所造”可乎?

答:若“心”指众生妄心,可;若谓“心”即菩提,则不可。何以故?菩提本无欲,世间种种,为众生颠倒迷执,非菩提咎。故世间万象皆众生执妄心所造,非菩提有为作。菩提清净不动,妙幻万相而不生不灭,真妄不二,此乃本来面目。说“真”说“妄”已落第二义,五大(地水火风空)亦由识心测度而生,又妄见各自心对立人我众生相,众心测度因果交织成世界,遍执遍计。

盛施柔指尖抚过经页,忽然指向山涧分流的溪水:“你们看这水,遇石分两支,一支激越成瀑,一支迂回成潭——同是水性,因‘遇’不同而‘形’异。就像经中说‘理解不同显世界’,阿音嫌外祖母唠叨,是‘执’于聒噪之相;我却觉她碎语里藏着糯米糕的甜,是‘解’于牵挂之情——同一屋檐下,早中晚三餐竟照见两个世界。”

候韵音捏碎一颗野莓,紫红汁液染在指尖:“照这说法,我此刻捏莓果是‘嗔’(嫌它汁水污染),子豪捡莓果是‘贪’(喜它酸甜可口),可这果子落在松鼠窝里是‘食’,烂在树根下是‘肥’——同一颗果,在人、在兽、在草木眼里,竟有万千‘因果脉络’?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