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92章 打仗的理由(1/2)
为什么要有科举?
对朝廷来说,需要通过科举选拔人才,更重要的是打破世家大族对于仕途的把控。
不管是察举制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都能选拔人才,
但是受到家世条件的影响太大,尤其是九品中正制。
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士族的局面,就是推行九品中正制的后果。
当然,古代的寒门可不是穷苦百姓,穷苦百姓还不够寒门的资格。
都说穷文富武,但穷也要有个限度,否则养不起脱产读书的人。
科举制对朝廷来说,扩大了官吏来源,避免朝堂被世家大族把控。
为了皇权稳固,皇帝也要努力推行科举的。
对于参加科举的人来讲,科举是逆天改命的机会。
范进为何会在知道自己中举后激动的有些疯癫,是因为他知道中举带来的巨大好处。
各种特权待遇随之而来,才是众多考生执着科举的动力。
刘彻现在能拿出来的诱惑只有官职,除了官职外他不想给别的。
“陛下,宋朝开始,科举三年一次,明清时期也在沿用,每次录取进士三四百人,
要是陛下担心的话,可以控制录取人数。”
唐朝的科举一度一年一次,考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路途往返之中,难以专心备考。
宋朝开始才确定下三年一次的制度,以后成为定制,进士人数三百左右。
“陛下,以后大汉的疆土会越来越大,需要的官吏自然也会越来越多。”
大汉现在还处于秣马厉兵的阶段,没有真正开始对外扩张,打河西走廊和南越也都是对方先动的手,
对,就是他们先动的手。
帝国的边疆总是会刷新蛮夷,蛮夷们还总是不懂事,一点都不热爱和平。
当新粮食和新式种田法广泛推广之后,大汉的经济实力会得到长足的进步,年轻的士兵渴望功勋,到处去教导蛮夷爱好和平。
粮食产量爆发后,必然带来人口的大量增长,自然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。
陆鸣现在都开始担心长安的承载能力,毕竟唐朝时期,长安人口逼近百万,遇到饥荒年景,就连皇帝都需要带着百官前往洛阳就食,否则吃不饱肚子。
世界上那么多适合种地的地方,需要大汉去逐步开拓,粮食,人口,武力,缺一不可。
陆鸣又介绍了一下以后的制度,科举成熟后,宋朝是一种模式,明清是另一种模式,有明显的不同。
“明清时期连秀才都成了功名,能够享受到各种特权,举人享受的更多,待遇有些太好了,还请陛下慎重。”
在宋朝,没有秀才这个身份,举人也仅仅是参与科举的考试资格,考不中进士后会恢复成平民身份,没有实质上的特权。
但明清时期,不仅秀才有特权,举人更是有特权,完全担得起一声举人老爷的称呼,不仅有做官资格,更是能免除徭役和减免赋税。
卫青觉得,明清时期朝廷给读书人的特权太多,必然有其缘由。想来也是为了扶植一个群体来巩固自身统治,否则哪个皇帝会这么做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