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穿越小说 > 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 > 第240章 丧钟

第240章 丧钟(1/2)

目录

公历1855年3月17日,即咸丰五年正月廿八日傍晚,襄阳城墙东南角,唐训方与罗泽南并肩立于青砖斑驳的雉堞旁。

春寒料峭,裹挟着汉江湿气的北风掠过城头,扯动二人身上褪色的战袍。

残阳如血,将天际染作一片红色,低垂的日轮悬于西山山巅,仿若被战火烧灼的铜镜。

罗泽南和唐训方已得知从北方救援而来的清廷精锐马队,在樊城二十里外被西军全歼。

当时身为樊城守将的唐训方,还试图率兵出城,与援军两面夹击李秀成部。

却被围城的陈坤书部一阵枪炮打回,连西军的围城阵地都未能接近。

大胜后的李秀成部集中力量攻击樊城。为保存有生力量,唐训方率部撤入襄阳城。

湘军后退时,为防止西军趁势攻击襄阳城,炸掉了襄阳与樊城之间的浮桥和铁索。

如此一来,樊城的西军若要攻击襄阳,就必须渡过汉江。

但原本堵塞的汉江得以通畅,西军水师可在襄阳南北的汉江上纵横往来,这切断了原本从武昌水路运往襄阳的军需补给。

湘军的补给只得转为陆路运输,虽慢且运量少,但聊胜于无。

罗、唐二人还未为此纠结多久,未过几日,武昌府北的德安府知府派快马传来消息:西军大军围攻武昌,湖广总督官文弃城而逃,武昌城陷落。

西军进军如此迅速,是因为湘军水师在荆州城外的长江江面,被西军水师一战覆灭,而据守荆州的湖北巡抚胡林翼,降服了西军。

使得西军一路沿江而下,畅通无阻。

两人得知消息后,当即加派探马,得知左宗棠正率西军一万余人从武昌北上,准备与李秀成部南北夹击襄阳。

襄阳城乃天下坚城,易守难攻,曾抵抗蒙古铁骑数十年。

不过,这有两个前提:一是彼时水师为宋军之强,汉江控制权掌握在宋军手中;二是需以整个两湖为大后方,人员物资能沿汉江源源不断补入城内。

但如今,汉江控制权尽归西军水师,湘军那几艘由民船改装的战船早被击沉。

更致命的是,襄阳后方已被西军占领,守军后勤断绝。

原本受汉江庇护的东面,反倒成了西军攻击的起点。

襄阳城东面城墙,到汉江之间有五六里的大平地。

西军可避开襄阳南面、西面山上的湘军堡垒,从汉江登陆、集结,再从容逼近襄阳城。

鉴于两军悬殊的野战能力,湘军出城无异于送死。

总之,襄阳城已出现致命缺口,不再固若金汤。

清廷的蒙古马队被打得全军覆没,后续步军见势不妙,退守河南南阳府据城而守,根本无心派来援军。

四面被围、后勤断绝,孤城襄阳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。

两人站立的襄阳东城头上,有一面残破的三角黄龙旗,旗面弹孔密布。

这是前番湘军襄阳大捷后,咸丰皇帝特意赏赐下来,以嘉奖罗泽南和唐训方的功绩,并鼓舞襄阳守军的军心士气。

此旗整个襄阳城仅此一面,前番随唐训方去守樊城,被西军一阵集火打成这般模样,唐训方撤回襄阳时一并带回。

此时将它悬挂在东面城墙上,本意是激励守城将士勿忘皇恩浩荡。

如今那面支离破碎的黄龙旗,在北风中簌簌作响,仿佛旗面上象征皇权的黄龙,垂死前的啜泣声。

突然,襄阳城周围的广德寺、铁佛寺、鹿门寺等寺庙晚钟响起,浑厚的声音在众山间回响,绵延不绝。

恰有数群昏鸦飞起,在襄阳城上盘旋数圈,鼓噪喧嚣着向远处山中飞去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